名家讲坛第49讲 | 沈培教授主讲“出土本《诗经》漫谈”
Body
9月16日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讲座,主题为“出土本《诗经》漫谈”。本次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沈培教授主讲,中山大学中文系(珠海)樊波成副教授主持。

在本次讲座中,沈教授通过对比出土本《诗经》与传世本《诗经》的差异,为还原《诗经》原貌、解决研究中诸多疑难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,充分展现了出土文献的巨大研究价值。
沈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先秦两汉出土本《诗经》的各种表现形式,认为现代人读《诗经》,出土本《诗经》已经是必不可少的材料。已公布的出土本《诗经》仍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,尚未公布的出土本《诗经》资料更值得期待,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尽早加入到研究的队伍当中来。
随后,沈教授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出土本《诗经》的研究价值:
一、出土本较传世本有较多的存古特点。
例如在词汇方面,学者们已经正确指出毛诗《鄘风·墙有茨》的“中冓”在安大简中已有对应,这个词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,是一个很古的表示时间的词。沈教授对该词的语源作了推测,认为它很可能是跟“昏”意思相近的一个词,本来表示“愚闇”“昏昧”的意思,用来指时间,应该是“昏”之后到天亮之前的时间。 在语法方面,出土本存古的特点也很明显。例如传世本和出土本在“不”“弗”以及“无”“毋”两组否定词方面都有系统性不同,出土本符合先秦语法的表达常规,传世本反映了“不”“弗”混用、“无”“毋”混用的情况。出土本反映了《诗经》的原貌,传世本反映了语言的变化。
二、出土本《诗经》对解决《诗经》旧问题的作用。
沈教授先以“之”为切入点,层层深入,对《诗经》中有关“之”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。
1、根据陈梦家等人的研究,确认代词“之”是远指代词。由于毛诗“之子于归”在安大简中作“寺子于归”,可见“寺”与“之”同,“寺”又作“时”,可见“時”也应视为远指代词。这可以纠正过去大家对代词“时”的性质的认识。
2、确定了“之”“时”是远指代词,沈教授认为,过去难以解释的“彼其之子”就能水到渠成得到了解决。这种表达中的“其”有多种记录方式,过去学者认为是语气词,显然是正确的。“彼”和“之子”对应,中间用语气词隔开,语义上也是很衔接的。
3、沈教授还讨论了《诗经》中“之”和“止”的关系。于省吾先生曾认为《诗经》中动词之后的“止”都通“之”,但据出土本,“止”与“之”并不相混,这表明于先生的观点需要逐一检讨,不能全部读为“之”。
接着,沈教授从以安大简引《诗》“皮(彼)求我,若不我得”出发,讨论了毛诗《小雅·正月》“彼求我则,如不我得”的断句问题。他重点对“则”能否做句末语气词进行了讨论,排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例证,确认毛诗本应读为“彼求我,则如不我得。”同时,他结合于鬯、黄侃的看法,指出“彼求我则,如不我得”是音节之句读,而“彼求我,则如不我得”为文法之句读。我们在阅读《诗经》的时候应当注意分别这两种句读,以免误解诗义或冤枉古人。
最后,沈教授强调:不能轻易断定出土本和传世本的优劣,要以准确理解不同的文本为前提,找出文本不同的深层次原因。沈教授对读清华简整理者读为“讫我夙夜不逸,敬之”的“逸”进行了讨论,指出清华简的“逸”实为“象”,读为“蕩”,为“放纵”之意。由此,他对比毛诗《周颂·敬之》“维予小子,不聪敬止”,认为清华简“我夙夜不蕩,敬之”的语义与传世本“予小子不聪,敬止”语义有各自的侧重和长处,并强调这处不同反映的是文本抄写的变化、字词本身的变化乃至古人思想观念的变化,但传世本和出土本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,研究者应客观看待。
至此,沈培教授的讲解告一段落。在场的师生们纷纷表达对沈培教授钦佩与感谢,其中,岭南大学中文系徐刚教授还回忆起多年前沈培教授在北大授课时,曾以“论事眼当高过顶,读书心宜细如发”一语勉励学子,体现了沈培教授一贯的治学态度。随后,在场师生又与沈培教授就“亡”“无”“毋”三个否定词的辨析、殷商先王“阳甲”的“阳”字、二重证据法的使用情况、《诗经》的四字格式等论题展开讨论。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。